(文/刘彪)近年来,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“热心人”,他们热心帮你们安装警报器,送你小礼品,帮你理财赚钱,帮你查询法律信息甚至直接帮你联系警察!哪有这么多“天上掉馅饼”的事?这些“热心人”其实就是诈骗分子。值得注意的是,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将老年人作为诈骗对象,网络诈骗、电信诈骗、街头诈骗、交友诈骗……诈骗的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。骗子们通过设置亲情、迷信、小便宜等陷阱,往往能击中老年朋友的软肋,使其陷入圈套。
为了帮助大家增强预防诈骗的能力,本文将为各位老年朋友分享一些常见的诈骗方式以及应对措施。
一、社区上门类诈骗

一些诈骗人员自称是社区工作人员,上门为你们安装防盗器,进行卫生消毒或者是维修水管天然气管,当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后,就会向你们索取费用,如果你不给,他们会一直赖在你家,甚至对你进行威胁,直到你掏钱了事。
应对措施:在这些人进门前,我们应该要求他们出示工作证或者说打电话向社区询问,然后在他们维修之前询问价格。如果不小心让他们进行了处理,要求你支付不合理的费用,你可以打电话找社区工作人员或者说报警。(当然,各位老年朋友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,安全是最重要的!)
二、迷信类诈骗

一些诈骗人员以“高人”或“半仙”等身份,一开始先为你展示他神奇的“法术”或“预言”(其实大多数是以视觉或化学原理产生的一些现象),然后夸夸其谈,危言耸听,最后蛊惑你拿钱免灾。
应对措施:现在是科学的社会,各位老年朋友要尊重科学,反对迷信。大多数老年朋友信佛教等宗教,也应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。既然是得道高人,又怎么会收取钱财等身外之物?而且高人又怎么会是这么容易就碰到的呢?所以各位老年朋友要理智,切勿盲目迷信。
三、特效药类

一些诈骗分子装作是高级医务工作员,为你推销包治百病的特效药,利用老百姓对医学常识的盲点,通过一些手段让你相信你身患绝症(例如通过让你感受某种正常的生理现象,把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描述为绝症的征象;或者利用调试过的健康监测仪器,故意将你的血脂、血压、血糖等测出异常值,引起你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的担忧),然后给你一点特效药,让你当场吃下,你会感到舒服(类似于薄荷糖或维生素,通过心理暗示作用,让你吃了后感到似乎舒适了一些),最后以高价向推销。
应对措施:拒绝在街头摊位买特效药,或社区工作人员以外的不明人员上门推销药等,只要收取费用,很有可能就是骗子。因为我国卫生部明文规定,义检、义诊活动都不能掺杂推销药品、医疗器械、保健品等商业活动。
四、电信诈骗类

一些诈骗人员,通过电话,短信,网络等方式告诉你中奖了,涉嫌犯罪或者是假冒老朋友来找你,刚开始可能会给你一些甜头,可是当找你索要到一大笔钱之后,他们往往就会消声灭迹。毫无疑问,这种情况你就是被骗了。
应对措施:对于这类电信诈骗案,那些诈骗人员往往巧言善辩,又善于把握人们“占小便宜”的心理,因此各位老年朋友们,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,有事求助警察,对于来自陌生电话、短信、微信的转账信息等,多咨询家里的年轻人,要坚信“不占便宜=不吃亏”原则。
最后,请各位老年朋友记住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”,千万不要为了贪图蝇头小利,让自己的财产甚至人身安全受到损失,一定要“小 心驶得万年船”,远离各种新型诈骗!
(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)
(编辑/张文敏 责编/李夏卉)